工夫茶派生的潮汕俗语
某个傍晚时分,龙湖外砂金洲村的小广场前聚集了很多来看戏的老人。老人们从家里搬来了藤椅,并带了手摇扇,坐在戏棚前,等待潮剧《真龙复国》的开演。让我们跟着潮剧团走进潮剧幕后,从观众难以体验到的角度,感受潮剧这门传统的艺术。
舞台四周用三色布围起来,简陋且狭窄。本不宽敞的后台堆了十几个厚厚的铁皮箱,每个铁皮箱都分别标注有“梳头”、“头盔”、“工具”等字眼。演出前一小时,剧团的工作人员已经在后台做起准备工作,画脸谱、穿戏服、戴头饰,一片忙碌……
剧团的乐师多为一些老师傅,他们对潮剧有着一份热情和执着。而演员大部分是年轻人,年龄最小仅有17岁,有的从戏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团,有的则进团后由老师傅带着,学成后再上台演出。
如今,喜欢潮剧的年轻人少,会唱潮剧的更少。进团的年轻人,有真正热爱潮剧的,也有为谋生的。小吴是剧团里的一名青年演员,16岁进团,在剧团的十几年时间里,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小生”形象。他说自己是一名“戏痴”,自小就喜欢潮剧,而现在,他的生活里几乎都是潮剧,即使下了舞台,平日听的唱的也都是潮剧。在剧团里负责击乐的小陈今年22岁,14岁时叔公带他进团。“在剧团待久了,如果不"做戏",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小陈如是说。
每年,该团辗转在潮州、揭阳、普宁、汕头等各地的农村演出,各地乡俗活动的日子也是潮剧团忙碌的时间。剧团到各地演出,除了带齐服装、道具等表演所需的东西外,还需要自带帐篷、床铺、桌椅、炉灶等生活用品,每次都需动用两辆大货车才能搬动东西。
潮剧表演的幕后场面,记录了潮剧艺术工作者的辛劳和快乐,也许只有这些幕后的镜头,才构成了完整的潮剧写照。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