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商网~潮情系五洲·商机通四海

揭阳第五批市级“非遗”名录在此!


榕城漆艺。




     ◎英歌(厚埔英歌)
  棉湖厚埔英歌舞是一种以传统舞蹈为主的游艺活动,流行于揭西县棉湖镇厚埔村,起源于清末,由普宁白马镇艺名“姿娘”的家传民间艺人最先引入和传播。至1936年,厚埔村民以当地原有的顶兴社、中兴社、福兴社、新兴社四社为基础,组成“四兴班”英歌队,以《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故事为题材,编成英歌舞,设计出各种槌法舞姿、队列变化和小戏出等,不断去劣存精,优中择优,分散排练,集中汇演。在当时全国抗战形势渐趋严峻的情况下,表现出厚埔人民义勇尚武、同仇敌忾的精神。

     ◎狮舞(刘厝寨金狮)



刘厝寨金狮。


     刘厝寨金狮是一种以传统舞蹈为主兼及传统体育的游艺活动,流行于揭西县棉湖镇四乡村刘厝寨。刘厝寨金狮班在李家教拳术的基础上进而发展舞狮活动,其武术渊源至少可溯至清代中期。相传清嘉庆十年(1805),梅州五华水寨人李铁牛随祖师从少林僧人,学得李家教拳,后传李崇寺、徐振先、余开国、张围珍以及刘厝寨刘声、刘亚炎,至刘耀丰、刘茂荣、刘泽鸿等,至今已有210余年历史。刘厝寨金狮表达了一种驱邪祈福,致瑞呈祥的群众意愿,内容通俗易懂,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通俗性和大众化的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和意义。

     ◎龙舞(榕城许氏舞龙)
     揭阳舞龙始于明代,源自中原,随历代移民并作为娱神节目扎根本地,由历代艺人传承发展时隐时现,《潮州府志》记载当时潮州府(包括揭阳)灯节“有鱼龙之戏”。明清时期舞龙成为县城重要的节庆活动,甚至延伸到乡间,深受人民欢迎。许氏舞龙是在揭阳县城舞龙原有基础上创新演变而成,既与中原舞龙文化一脉相承,又丰富了地方舞龙特色,内容包括服饰、龙灯、基本动作套路、乐器演奏和表演过程,特色鲜明。经过多位优秀艺人的传承、创新和发扬,已成为揭阳的一道特色文化风景。
     ◎潮汕讲古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评词,古代称为说话,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江南则称为评话,在粤、闽地区俗称讲古,其中著名的有潮语古、粤语古、闽语古,并称粤闽三大语系讲古。潮汕讲古自明朝中叶在潮汕方言地区开始形成,并通过学习和融合讲古“祖师爷”柳敬亭等艺术大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评书潮汕讲古以其内容丰富多彩,表达直白易懂,故事深入浅出,语言诙谐押韵等特点,深受潮汕大地人民群众喜爱。
     ◎朱家教拳(鸿江侯氏)

     侯氏鸿江朱家教拳术是流传于揭西县凤江镇鸿江村委会祠堂头村的传统武术,朱家教是广东十大南拳之一,主要流传于广东五华、兴宁、梅县、汤坑、紫金、普宁、汕头及福建、广西、香港、南洋群岛一带。鸿江朱家教源于朱亚南嫡系弟子安徽省凤阳府人洪鸿源。清代后期,洪鸿源驻锡于鸿江乡祠堂头村,感于村人的善待,故将朱家教拳术全盘相传给祠堂头村人。


     ◎虎桩棍术

     虎桩棍术的技艺,相传至今也有100多年历史了。清光绪年间,少林派五十“高鼻赖”在潮汕一带传授“秘传虎桩棍”,授徒温丁义,温是惠来县人,其父是前清高级武官,其人勤学苦练,得赖师真传,曾为普宁县方府的家庭教师。1938年,揭阳县人林中拔(人称“七爷”)拜温丁义门下,专练“秘传虎桩棍”棍术。温师曾携爱徒陈文炎、林中拔前往揭阳县参加棍术赛载誉归来,从此“秘传虎桩棍”在潮、普、揭诸县武术界名声大振。

     ◎李家教拳(普宁新架)




     李家教拳(普宁新架)的创拳始祖是李铁牛,铁牛师的祖籍为福建上杭,后移居广东五华水寨,据客家学者罗香林所著《客家研究导论》中提及的李铁牛为清乾隆年间人,并创立李家教。李家教拳除了技击、强身健体的功用外,还具有较高的民俗文化价值,它与潮汕文化交融碰撞,如舞狮、英歌舞都有武在其中,对潮梅地区的尚武风气发生积极的影响。习者大多医武结合,也较多传统道德教育素养。


     ◎大龙香制作技艺



佛手老香橼。


     钱坑大龙香传统技艺是至今尚保存较好的制作神香、佛香的传统香业技艺,保存于揭西县钱坑镇钱西村福源香厂。福源香厂是揭西县唯一一家香厂,产品适用于整个揭西县,还有普宁市、汕尾市陆河县等地。
     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民间各种入祠、祭祖、喜庆活动的增加和规模越来越大,社会上对大龙香的需求量越来越多。钱坑大龙香不单是民俗文化的需要,本身也是民俗文化的体现。作为揭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品牌之一,钱坑大龙香具有同地区其他不少项目所没有的独特性,也是潮汕地区民间工艺发展的历史体现,传统手工业生产的一种缩影,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榕城漆艺



榕城漆艺。


     揭阳地处平原,临海靠山,气候湿润,为制作漆器工艺提供天然气候环境,而民间民俗民风盛行,拜神、祭祖、庙会、游神各个角落的祠堂、庙宇装饰都离不开漆艺、大龛、椟仔、馔盒、宣炉罩、香祀、神亭、神轿这些具有潮汕地区特色的通雕花板都由漆艺师傅髹漆贴金、画龙彩凤,使其金碧辉煌、富丽堂皇。
     据揭阳县文化志记载,在潮汕地区漆艺行业中,揭阳的推光漆、脱胎漆、木雕髹漆贴金历来享有盛誉,揭阳漆器漆画工艺历史悠久,民间艺匠众多,工艺很具特色,以脱胎彩漆、金漆画屏展示风华,漆器工艺名师杨表权是该工艺之佼佼者,其独创之研磨暗花推光漆瓶,以铁线描技法,绘上腾飞之蛟龙,雄伟而特重、精美而古朴,极具艺术欣赏价值,形成潮汕地区新的漆艺体系。佳作《炼丹济世》金漆屏风、人物神态刻划生动,环境渲染气氛静雅,曾获全国彩绘工艺银奖。

     ◎神曲茶制作技艺



沟口神曲茶。


     沟口神曲茶又名“百草丹”,是旧时潮汕民间四季皆宜的健康药饮,故亦有“四季平安茶”之称,在清代已经十分有名。这种由山蒲姜、鸡骨藤、藿香、陈皮等二十多味中药,经发酵并采用串珠式包装的中成药,对于伤风感冒、夏令中暑、食积腹痛、呕吐泄泻等症均有显著疗效,在民间深受欢迎。
     ◎佛手老香橼制作技艺(普宁)

     佛手老香橼是独具一格的潮汕特色食品,具有消食开胃,疏肝理气,宽中化痰等功效,对肚胀久咳难愈等症状有独特的功效。大约在180年前左右,普宁大坝镇林昌期已生产佛手老香橼。老香橼贵在一个“老”字,生产和储藏的时间越久,功效越显著。

     ◎南潮吴氏宗祠祭典

     吴氏宗祠祭典是以炮台南潮村吴氏宗祠为场地,以南潮原乡吴氏族群及由南潮散居潮汕各地的吴氏代表参加的,以北宋“潮州八贤”之一吴复古为神主的,具有按制配置祭品和祭拜仪轨与内容的族群民俗活动。发轫于明朝中期祠堂建成之时,以后随着南潮吴氏繁衍而规模日渐扩大,在揭阳祭祖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较大影响力。

     ◎上砂庄氏祭典



上砂庄氏祭典。


     上砂庄氏祭祖礼仪流行于揭西县上砂镇,至少已有250年以上的历史。目前上砂镇流行的庄氏祭祖礼仪包括:每年农历四月二十日九世法祖、十世功祖诞辰庆典,上砂庄氏宗祠祭祖礼仪,上砂庄氏分祠祭祖礼仪和各房祖扫墓祭仪四大类。法祖、功祖诞辰庆典是上砂庄氏举办最多,也比较隆重的祭祖礼仪,主要是纪念明代任吉康都十三乡约长、御寇总统枢的庄玉光(号清泉)和任岭东道团长的庄贯(号野塘),他们同月同日生,又都是振兴上砂庄氏的古代代表性人物,所以一起被上砂庄氏合族视为福神祭祀。
     ◎南山墓园祭典
     南山墓园祭拜仪式是流行于揭西县钱坑镇的祭祖礼仪,产生于明代正德戊寅(1518),至今将近500年的历史。南山墓园所葬的林南山,是宋进士大理寺评事大塘君之子,原居福建上杭。当宋、元易代之际,“耻臣胡元,由闽迁粤”,居于钱家寨(今钱坑镇),开基钱坑和阳夏两地,为钱坑阳夏林氏开基始祖,现今有裔孙30万。林南山卒于元代至正三年(1343),葬仙径山虎地(今南山墓园)。明代正德戊寅年(1518),钱坑明代名宦、正德癸酉年(1513)举人、贵州都匀府知府林鸣鸾和族裔对原墓重修。公元1982年恢复南山墓园祭祖礼仪以来,每年农历九月初八南山公诞辰日,钱坑阳夏林氏都要在南山墓园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

     ◎惠来打火醮



惠来打火醮。


     “打火醮”又称“建醮”,始创于清中期,是惠来独有的一项民间信俗,流传至今已有280多年历史。“醮”意为设坛祭神,民间以每十年一次虔诚、隆重设清坛祭神的形式,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生意兴隆。打火醮是惠来的一项民间城隍庙会祭祀活动,而城隍庙里大量碑刻又承载着惠来自置县以来490多年的人文历史可供考证;它是善良刚正的象征,是对历朝历代清官的褒奖、是为官者悬在头上的“戒律清规”,让到此拜谒者心生敬畏。



▲此文章图文来源:揭阳日报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全部
网友评论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

 

潮汕美食

中国南方特色饮食文化的代表,以海鲜为主,清淡爽口、清甜香嫩而闻名。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754-88485995

微信咨询
潮商网~潮情系五洲·商机通四海
返回顶部
×潮商网~潮情系五洲·商机通四海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5362309995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