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没有不爱的薄壳迎来最肥美的季节!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书》的描述是“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但清明一直不仅仅具备历法上的意义,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周代就开始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此后更是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大地泛绿,清水荡漾,处处春风和煦、春意盎然。作为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重要时节,清明一到,从南到北,上演的是一幅“清明祭祀图”,因此很多人脑海里自然而然就浮现出唐代诗人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但是如此“气清景明”的时节,不应该只停留在祭祀和缅怀之中,我们应该通过对先人的感念与感怀,对家教家风进行再温习、再修正、再涵养,使清明从一个“祭之以礼”的节日成为家庭“慎终追远”的精神洗礼节日,让自己的家庭在新的一年更加清正与文明。
什么是“家”?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可见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几乎到了视家如国的程度,古代有“家国天下”的说法,与之相呼应的,当今也便有“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唱词。有“家”必有“风”,那么什么是“风”?曾国藩说,“风之为物,控之若无有,之若易靡,及其既成,发大木,拔大屋,一动而万里应,穷天人之力,而莫之能御。”良好的家风一旦形成,其产生的能量是无穷的。家风所在,便是家庭所在,更是家庭的凝聚力所在。所以老祖宗认为好的家风家教是家庭传承的关键因素,此所谓“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是也。
对于个人的成长来说,家风家教是人生价值追求的奠基石、未来发展取向的指南针。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往往取决于一个家庭有什么样的精神和风貌。著名现代作家老舍在他的作品《我的母亲》里深情地写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家风影响决定了老舍先生的一生,使他成为新************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和语言大师。“国之栋梁出于家之苗圃”,只有在良好家风的教育熏陶下,一个人才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对国家有责任担当的人。
家风正,则子女兴,但优良家风的重要意义绝对不仅仅体现在家庭和家族之中,“正家而天下定”,好家风是治国理政的奠基石。曾国藩本没有带兵的经验,当年他便是将治家的理念拿来治军。“治兵如治家”,曾国藩把整个湘军看作是一个大家庭,他常告诫身边的将领,“带兵之法,就如父兄之带子弟”。蔡锷将军由此对曾国藩十分钦佩,称有这样一句话,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可付之一炬。
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重在言传身教、躬身示范。在这个以感恩先人、感悟亲情、感怀历史为节日内涵的清明时节,作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长者、尊者,应当以文明、环保、节俭的方式进行祭祀洒扫,“上行下效,捷于影响”,让家人在对祖先的祭祀追思中,心灵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洗涤、情感在诗酒清吟中得到释放,更好地知礼明义、崇德向善,延续好耕读传家、道德传家、文化传家等家风传统,从而让清正家风落地生根、福泽后代。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