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没有不爱的薄壳迎来最肥美的季节!
位于外马路131号的受降处旧址。
1945年9月29日的《岭东民国日报》报道了当年日军在汕头签约投降的经过。
1923年汕头市政改造计划图上的洋商会所。
【核心提示】
72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45年9月28日,是一个令潮汕人民铭记于心的历史时刻:这一天,以潮汕为中心的粤东地区和以曲江(韶关)为中心的粤北地区战败日军在汕头签署了投降书。
72年过去了,作为当年日军投降最直接的见证,“汕头受降处”而今依然矗立在外马路131号。这是全国仅存四个受降处遗址之一,很多路过的市民并不知道这栋外观寻常的建筑,隐藏着一段值得潮汕人民铭记于心的历史。
从2013年起,我市就有政协委员一直奔走呼吁,希望将“汕头受降处”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今年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民革广东省委会再次“旧话重提”,该提案最终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省文化厅和汕头市人民政府会办。
全国仅存的四个受降处遗址之一
1945年,当饱受日寇蹂躏欺凌的汕头市民得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欢欣之状空前高涨。当年的《新生报》、《岭东民国日报》等报刊记载了这一万众欢腾的日子。
当时,外马路131号的这栋建筑被命名为“潮汕前进指挥所”。1945年的9月28日上午9时,中国战区第3受降区在汕头“潮汕前进指挥所”二楼大会客厅举行接受日军投降仪式。可惜在当时的报道中未能见到图片,而在档案部门也未有发现当时的照片留存。
72年过去了,“汕头受降处”而今依然立在汕头外马路131号。近日,记者来到外马路,看到这座三层楼高的西式建筑目前外墙结构仍保存完好,但内部和外部都有被翻修过,很多构建都已看不出是老建筑的痕迹。对于这座建筑的历史,大部分过路市民并不知晓。
作为当年日军投降最直接的见证,这座拥有123年历史的建筑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陈嘉顺向记者还原了这段“简史”。
据陈嘉顺介绍,外马路131号这处建筑物,建于1894年,是当时汕头德国领事、法国天主教士及英国太古洋行等洋人合办的国际联欢社活动地点,也是在汕西方人的联络点,被称为“洋商会所”,俗称“番仔楼”。“番仔楼”上是会议室,可作舞场、电影放映厅,楼后还有球场,是过去上流社会的娱乐场所。汕头沦陷时,该楼曾被日本人侵占,并改名“大东亚会馆”。日本投降后,该处依然是洋商会所。汕头解放后,曾为“汕头宾馆”,而后汕头政协、统战部都曾在此办公。1983年,汕头地、市合并后,成为民主党派办公点,因此也有人称其“民主楼”。2011年7月,该楼移交给某宗教团体管理使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内曾经设立的十五个受降处遗址,目前也仅剩下芷江、武汉、广州和汕头四处,除汕头外的其他三处旧址均已是文物保护单位。
有重要价值可望申报成文保单位
近年来,保护受降处、重现这段光荣史的民间呼声越来越高。2013年,汕头市政协就有一个重点提案《关于保护四处建筑,留住汕头三段辉煌历史遗迹的建议》,建议将“汕头受降处”和桂园、红色交通站、忠烈祠等记载了汕头近现代史、革命史脉络的历史建筑加以修缮保护。2014年3月份的汕头“两会”上,民革汕头市委会再次提起关于将外马路131号大楼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提案。
据市民革党员陈郴介绍,今年在省“两会”上,民革广东省委会提交集体提案,建议将外马路131号大楼申报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在具体操作上,提案建议将该大楼申报为文物单位,并在大楼门口挂牌公示;在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后,对该楼二楼进行重点修缮。并根据1945年9月受降时的情形,尽可能复制当年的场景,还可制作人物的雕塑(蜡像);在该楼一楼或三楼开辟展厅,配套展出潮汕军民抗日的文物、图片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配备专职管理人若干,进行管理养护。
据汕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方面介绍,该局在2013年8月份的时候,曾专门就该处建筑邀请了广东省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进行专业评估。专家组认为,汕头的受降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主体结构保存尚完整,由于经过多次维修和内部装修,建筑装饰和内部结构已基本改变,建筑主体的原真性受到较大破坏。为此,建议保存现有主体结构,作为历史建筑加以保护。
与此同时,汕头市文广新局还根据文物保护法关于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公产房)的使用单位就是文保单位的申报主体和修缮管养责任单位的规定,积极动员现使用单位将其申报为文保单位或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但后者由于考虑到功能使用等有关问题,尚没有参与有关申报工作。
对此,汕头市文广新局方面在给陈郴的一份书面回复中称,该局正在认真落实上级部门要求,已会同相关部门开展相关办理工作,将在与现使用单位协商确定好新办公地点的基础上,按程序落实腾退,而后相关政府部门将进一步收集历史资料,展开论证工作,协调启动文保单位或历史建筑申报工作,并争取在旧址开辟设置抗战主题展览,申报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