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商网~潮情系五洲·商机通四海

潮乐在柬埔寨黯然入古稀

     潮剧和潮州音乐是柬埔寨潮籍人士喜爱的文化艺术。四五十年代,在拥有“小潮州”之称的金边,几乎每个晚上都可看到潮州戏的演出。不过,随着岁月流逝,许多潮剧演员如今都已进入古稀,潮乐正面对薪火失传的命运。

     潮乐和潮剧源自中国广东,拥有悠久的历史,在海外具有深远的影响。一曲曲潮乐动听悦耳,扣人心弦,可惜新生代在流行音乐的影响下,已不喜欢这些祖辈留下来的艺术魂宝。

     四五十年代,每逢春节或元春,潮州人众多的金边都可听到潮州大锣鼓、潮乐演奏。当时,金边许多体育会,如新青,东方等,都设立了潮剧组,表演过《陈三五娘》、《告亲夫》、《井边会》、《苏六娘》等经典潮剧,年轻的当地华裔因受老一辈的影响,也喜欢上潮剧和潮州音乐。

     因为人们喜欢潮剧和潮州音乐,所以当时金边陆陆续续出现过好几个戏班,如“老玉”、“老玉春香”、“正天香”、“新一枝香”、“老梅正”、“新中一”等。

     当年很多有名演员,如老生黄克习、鲁时,花旦美娟、蝴蝶,反串男生的妹仔、文华,都是戏迷们熟悉的名演员。可当时,即使他们很出名,观众还是习惯称他们为“戏仔”。这是老一辈人延续下来的叫法,也是对演员和潮剧艺术很不尊重的一种称呼。可见人们虽然热爱潮剧,却不尊重从事这一艺术的演员。

     红白事皆奏潮乐

     当地人常会在喜庆场合及过年过节时,听到从潮州人家中传出优美动听的潮乐;当地人办丧事时,更少不了要打潮州锣鼓,或请当地著名的善堂师傅作法。在法会上,还会演奏各种潮州乐器,在灵前念普门品中的观音经、弥陀经和金丹经。

     70年代战争爆发,潮剧和潮乐也随着滚滚的硝烟消失在战火中。许多潮剧演员有些辗转到越南、泰国或中国香港,继续他们的潮剧生涯,也有部分走不出去的,死的死,目前留下来的都已进入古稀。

     在以潮州人占大多数的柬埔寨华社中,战后经过这么多年的挣扎,潮州会馆拥有自己的大锣鼓班和一支小小的潮乐队。他们在喜庆的日子中表演,也在乡亲的丧葬礼中演奏拜祭。

     负责这支潮乐队的蔡宋亮先生常常感叹后继无人,他想免费教授,但没人肯学。在他的潮州锣鼓班中,早期还有一些华校学生参加,但随着市场发展的需要,锣鼓班常受邀到丧礼中敲打,会影响学生上课,家长们也不同意子女在丧礼中打锣鼓,目前的潮州锣鼓班,几乎都是清一色从外边请来的当地青少年。

     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潮州会馆,在其他锣鼓班或狮团,也是如此。

     辉德善堂名气响

     辉德善堂是目前金边著名的善堂。它成立于1957至1958年之间。1975年,辉德善堂被迫停止一切活动。80年代解放后初期,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由张汉义兄弟、刘俊贤、袁叔等辉德善堂老班底的几位师傅率先在丧礼中诵经作法,当时没有锣鼓,没有乐器,只靠敲木鱼和诵经。

     到了90年代,他们才购置锣鼓和各种乐器。这时,“辉德善堂”的招牌已在华人群体中响当当,在很多活动和丧礼中都可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除了为往生的前辈诵经作法外,也在盂兰会和其他庆典中演奏潮乐娱乐乡亲。在战后的废墟中,艰苦的,一点一滴地重燃潮乐的薪火,使久违的潮州音乐重新回响在这片曾经被烧焦的土地上。

     辉德善堂中的师傅们几十年来一直与潮乐打交道。从过去的潮剧团,到后来的善堂作法,他们的青春岁月,都奉献给潮乐艺术,成了潮乐艺术的忠实传播者。

     随着岁月流逝,他们大部分都年事已高,有不少已退休,如陈贤老先生现年已87岁,刘德家,罗炎利都已84岁,最年轻的刘俊贤也已60岁。但他们都希望潮乐能在潮州人众多的“小潮州”(金边)继续发扬光大,希望新一代能会喜欢潮乐,而他们愿意无私的传授下去。

     潮乐和潮剧的延续在柬埔寨正面临一场大挑战,它未来的命运如何?由谁来拯救潮乐?或者任它逐渐走向没落?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你知道吗?

     有潮州人就有潮乐

     潮剧、潮乐和潮州大锣鼓,是广东潮州、汕头一带重要的地方艺术,历史悠久,影响广博。除了在它的发源地潮汕非常受欢迎外,在海外,特别是东南亚一带,随着大量潮籍老乡移居海外,也把他们喜爱的家乡艺术带到各国,像种子一样,撒播在每一个角落。

     潮剧:唱腔轻婉抒情

     潮剧又称为“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因活动中心于潮州并以潮州方言演唱而得名,在明代称为“潮腔”、“潮调”。明代时,“弋阳”、“昆山”等腔流入潮州。清代时,西秦戏、外江戏于潮州广为流传。潮剧学习它们的艺术,又兼收当地的民间音乐、说唱、歌舞等艺术,成为潮剧。

     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风格。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潮乐:韩愈极力倡导

     潮乐源流可上溯南朝古乐,隋唐承继,协律郎陈政及韩愈曾极力倡导。到明清再承袭和融汇正音戏、昆腔、西秦、外江等剧种的音乐,构成独特风格的曲调。

     潮乐与古典诗词格律的起承转合有密切关系,曲调清丽,变幻奇妙。

     潮州大锣鼓:有吹有打

     潮州大锣鼓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吹打乐,从清锣鼓形式发展起来。

     过去,在潮州各地都设有锣鼓馆,在每年游神盛会时演奏,乐器只用四面锣、二副大钹,属清锣鼓形式,俗称“四锣二钹”。因奏法过于简单,艺人们增添了唢呐吹奏一些弦诗谱,如《过江龙》、《百家村》等,这样有吹有打,发展成为吹打形式。

     潮州大锣鼓的创始人有欧细奴、谢奴仔、吴德润等,其中以欧细奴的贡献最大。欧细奴原是潮安镇合旗鼓亭的吹首,他熟悉正字戏音乐,在他24岁被锣鼓馆请去传艺,提供了不少正字戏音乐。在现有的十八大套曲目中,极大部分是正字戏音乐联奏。



▲此文章图文来源:中国侨网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全部
网友评论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

 

潮汕工夫茶

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754-88485995

微信咨询
潮商网~潮情系五洲·商机通四海
返回顶部
×潮商网~潮情系五洲·商机通四海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5362309995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