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湫宝塔
郑正秋(1889-1935)原名郑芳泽,号伯常,广东潮州人。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我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青年时期郑正秋积极从事新剧评工作,1913年涉足影坛,编剧并参与导演了************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22年与张石川等创建明星影片公司,担任编剧、导演。主要编导作品有《劳工之爱情》、《玉梨魂》、《姊妹花》等共53部影片。
人物生平
郑正秋从小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14岁肆业于上海育才公学。由于受当时进步运动影响,从事戏剧活动,曾在《民言报》任剧评主笔,自办《图书剧报》、《民权画报》。
电影在清末传入我国。
1913年由张石川与美商合办的亚细亚影戏公司,聘请他编写《难夫难妻》电影剧本,并与张石川合作导演了此片。于是诞生了************部故事片。此后,他自组了新民、鸣民、大中华等剧社,在上海、武汉等地从事新剧活动。
1919年,他曾发行《药风月刊》、《解放画报》支持当时的学生运动。1923年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影片《孤儿救祖记》拍摄完成,此片为中国摄制长故事片奠定了基础。此后,他进入创作旺盛期,一共编、导、演了五十三部影片。
郑正秋是中国早期电影工作者,他所作的贡献是显著、突出的。艺术手法上他善于结构、创造形象,以通俗易懂的艺术手法,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他一生都在努力摸索一条扎根于中国大地上的民族文化道路,二十年代他通过《玉梨魂》、《上海一妇人》、《盲孤女》等影片,揭露、抨击了封建伦理制度的罪恶,1929年至1931年他又以现实题材从事创作,编写了《战地小同胞》 、《桃花湖》(1930)、《红泪影》(1931)等剧本,1932年他运用长期积累的电影创作经验,带病为宣传抗日、推动爱国运动,编写了《自由之花》、《春水情波》(1933)、《姊妹花》等影片,部分完成了《再生花》、《女儿经》(1934)、《热血忠魂》等编写工作。
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左翼电影运动的蓬勃开展,在党的电影小组的团结与帮助下,他被选为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执行委员,成为“一个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的进步的社会活动家了”。
1933年,他在《明星月报》上发表了《如何走上前进之路》一文,明确地意识到帝国主义、反资本注意和反封建主义的“三反主义”创作原则。同年,他编导的影片《姊妹花》,在公映后引起轰动,是他代表作。
郑正秋为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片花费了大量心血,他的一生从各个领域进行电影的试验和创造,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他为中国电影民族化,寻找了一条道路,为中国电影的启蒙,发展打下了基石,他的丰功伟绩,成为我国电影史上伟大的一页,于1935年去世。
第一代导演
随着电影在中国的诞生,出现了中国的“第一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批故事片。“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郑正秋。************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 、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都出自他的手中。
郑正秋比同时代的导演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
1913年编导************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影片使人感到电影除了娱乐作用还有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作用。
1923年完成了中国摄制第一部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的拍摄完成,这也是郑正秋编剧的第一部“社会片”,由于影片富有民族气息,故事性强,情节动人,轰动一时。使女演员王汉伦一举成名,成为************位悲剧女演员。
1924年郑正秋创作第一部妇女题材的电影剧本《玉梨魂》。
特别是郑正秋晚期导演的《姐妹花》,讲述的是生长在贫富不同家庭中的一对孪生姐妹的不同命运遭遇。妹妹做了姨太太,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姐姐嫁给农民,过着辛劳贫困的生活。由于天灾人祸,姐姐被迫到妹妹家里为妹妹孩子当奶妈,由此引发了诸多令人心碎的情节。
郑正秋在这部影片中的创作视野扩展到社会,反映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军阀混战、农村破产的生活现实,故事雅俗共赏,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天的记录。创造了当时中国票房的最高记录。
1935年3月该片参加了苏联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也受到热烈欢迎。郑正秋一共编、导、演53部影片。为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片花费了大量心血,为中国电影的启蒙和发展打下了基石,成为我国电影史上伟大的一页。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