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伏羲一号”在汕尾投运(主题)
系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 可年产海鱼约900吨(副题)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家源 通讯员 朱丹、善宣
昨日,汕尾市举行“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投运大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作为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中广核“伏羲一号”正式在汕尾建成投运,并完成首批养殖鱼苗投放。据悉,该项目可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预计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400万元,对于我国“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中广核汕尾“伏羲一号”项目全部依靠绿色能源供能。
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到5400万元
据悉,“伏羲一号”位于汕尾中广核后湖5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中心场区,距离汕尾海岸约11公里,由网箱主体结构和上建平台两部分组成。其中,网箱主体结构长70米,宽35米,水深约25.7米,养殖水体达到6.3万立方米,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风渔融合网箱平台。该项目于2023年8月开工建设,总投资2亿元。
记者留意到,“绿色”+“智能”是该项目的两大亮点。中广核“伏羲一号”不仅全部依靠绿色能源供能,还配置应用了绿电供能保障、气水联合投喂、网衣自动清洗、环境监控预警、活鱼保鲜驳运等五大海洋牧场智能化系统,通过监控室集中控制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和调控,既保障了整个养殖过程的顺利进行,也提高了养殖效率。
在立体养殖方面,“伏羲一号”还创新打造了综合多营养水产养殖系统,引进底播增殖技术,将鱼虾类投喂型物种与贝藻类提取型物种一起养殖,喂养鱼虾的残饵及鱼虾粪便会成为其他物种的食物或肥料。这样不仅可保证生物代谢产物的多层利用,促进生物减排,提高养殖效益,还可以改善渔业环境,形成良性循环,改善海洋生态链。
根据汕尾市规划,“伏羲一号”投运后预计年产优质海水鱼类约900吨,年产值达到5400万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约200个。投产3年后,随着汕尾后湖风渔融合海洋牧场项目全面建成,汕尾市将形成“海上风电+深海养殖+生态增益+休闲旅游”的风渔融合示范集群,陆上养殖基地和旅游设施也将同步配套完善,届时总养殖水体预计达到30万立方米,年产量跃升至4500吨,年接待游客量预计突破18万人次,综合年产值约4.5亿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约800个。投产5年后,汕尾风渔融合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园区将形成完整的海洋经济产业链,有力推动周边相关配套产业发展,预计综合年产值达到百亿级,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超万个,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新技术可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
高抗台养殖平台是开展深远海养殖的基础,也是制约海洋牧场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伏羲一号”项目位于南海开阔海域,针对该无掩护海域风急浪高、台风频发的海况环境,该项目创新应用了抗台风、防撞击、强防腐的巨型海洋牧场养殖网箱结构设计建造新技术,可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
据介绍,“伏羲一号”网箱平台采用整体式布置,连同其内部电气设备均在陆地上建造,组装后整体运输和水上安装,其设计和建造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全球抗台风能力最强的网箱平台,为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近年来,汕尾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清洁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目前,中广核已在汕尾整体规划布局近1000万千瓦清洁能源项目,包括陆丰核电、后湖海上风电、甲子海上风电等多个代表性项目正在建设或已经建成,引领打造了千亿级海洋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核风光储”新型能源体系。
在此基础上,汕尾市与中广核联合共建了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汕尾分中心,该实验室将利用“伏羲一号”重点开展海上风电与海洋生态互作机制研究、渔业养殖可持续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渔业养殖关键作业装备研制、海上风电电解海水制氢技术研究、水下智能运维机器人实证等系列科研项目,持续打造新质生产力,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高科技发展注入新活力。
▲此文章图文来源:广州日报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