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商网~潮情系五洲·商机通四海

潮州是一座活生生的书法博物馆

“字由字在——书写中的潮州”展览亮相潮州美术馆
“潮州是一座活生生的书法博物馆”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书法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往往被视作高雅殿堂中的珍品。在潮州,书法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7月13日,“字由字在——书写中的潮州”展览在潮州美术馆开幕。展览是以书法为主题的综合性展览,涵盖了书史、学术梳理、场景展示、时尚展示和文创延伸产品等,共展出文献资料、实物等190件,书法创作133件以及场景空间8处。
“展览突破了传统书法展览的模式,通过空间布局将传统书写、日常书写与当代生活的应用结合起来,探索了新的可能。”总策划、潮州市文联主席程小宏表示,为了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展览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如流动的山水、折叠的书等,也让书法更加亲切和时尚。
关注手写
  挖掘日常生活中的书法之美
潮州的书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从门匾到对联,几乎随处可见。此次“字由字在——书写中的潮州”展览的灵感便是来自日常。
策展人陈颖婷说,她一次在龙湖古寨偶然发现——那里的一扇扇大门上,竟然都镌刻着精美的书法作品。无论是门匾上的题字“高阳旧家”“颍川世家”、门簪上的字体,还是家家户户写在桃木上的门神名字“神荼”“郁垒”以及各种吉祥语“风调雨顺”等,都以精致的篆书、隶书、行楷等字体书写。这些门上的创作不仅是建筑物的装饰,也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吉祥的寓意。
陈颖婷由此发现,与许多城市不同,潮州的许多家庭依然保留着手写对联的习惯。无论是在城市中心还是边远的农村,都可以看到门口悬挂的手写对联。
陈颖婷说,如今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很多人的书写习惯确实发生了改变,更多人选择通过键盘输入文字而非手写。这种标准化的字体带来了一致性和便捷性,但也失去了一些个人特色和温度。而潮州人在日常生活中,仍对手写艺术保有热情。每家每户手写贴出来的对联可能风格迥异,但都反映了主人家的独特气质和文化追求。
“我在好多城市待过,很少看到家家户户在用手写版对联和文字版门神的书写,而潮州人甚至在新盖的房子上仍保留这种书写元素。这一系列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场景深深触动了我。”作为外地人的陈颖婷,意识到潮州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像是一座活生生的书法博物馆。书法在这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而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普及让书法更加接地气,也更加具有生命力。
于是,在展览总策划程小宏的指导下,陈颖婷和潮州美术馆的团队成员一起决定通过展览的方式,将这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书法之美呈现给更多人。
融入民俗
  展现潮州历代民间书法
潮人为何而书写?潮州民间日常书写呈现怎样的文化面貌与特点?书法在当代语境中如何发展?……陈颖婷和潮州美术馆的团队成员们从这些问题出发,重新挖掘、整理、研究潮州历代民间书写。同时结合潮州民风民俗特色,探讨潮州在地民间书写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
步入“书史之外”展区可以看到,门幅以电视屏幕的形式呈现,通过在门上开孔,将电视嵌入其中,避免了传统的简单贴纸方式,创造出更具互动性和现代感的展示效果。“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参考了龙湖古寨的字体风格。”陈颖婷解释,这些字体使用漆刷绘制,在拍照取材时会反光。因此,团队需要经过抠图和处理,将这些字体转化为适合电视显示的图像内容。团队还不断完善设计,在门上的电视屏幕播放两个视频,每二十秒切换一次特效,为的就是更加吸引年轻观众。
在设计展览侨批时,团队成员不局限于通过直接挂墙展示侨批来表达潮州文化特点,而是选择了更具情感和历史感的展示方式,设置了一个老旧的皮箱,里面除了侨批,还有一张关于潮州华侨在新加坡的老照片——照片旁是这位华侨的肖像以及他自己用小楷写的一首诗。“漂泊天南困俗尘,频年多病减精神。依人寄慨仲宣赋,对影与嗟范叔贫。两袖清风余傲骨,一肩明月胜吟身。于今悔不十年读,虚负韶华廿五春。”字里行间,表达了这位华侨在异国他乡漂泊的心境和感受。在老旧皮箱的另一侧,团队成员还放置了一封从新加坡寄回潮安的侨批,帮助观众深入理解和体验那时潮州人的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
此外,书法也能起到强调商号真实性的作用,吸引顾客和建立声誉。例如,郑义成鞋店等商号,通常会用自己的名字作为商号,书写风格通常采用正楷或楷书,这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文字的清晰和美观,也是为了彰显商家的专业和正直。陈颖婷表示,通过这些书法,他们希望能够传递出信任的形象,同时凸显他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重视程度。通过展示这些书法物件,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当时商业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潮州人在经商方面的独特风格。
打破常规
  探寻书法在当代语境中更多可能
展览“字由字在——书写中的潮州”旨在展示和表达,更在于发人思考、推动书法的创新发展。为此,本次开幕式还邀请了一批书法以及文学专家,共话展览的价值意义,从社会学、文献学、地方文化、传统民俗等角度观察潮州民间日常书写,以及探寻书法在当代语境中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潮州文史学者陈贤武在观看展览的第一个板块时,注意到一块名为“郑义成”的招牌。“这块招牌曾代表着当时潮州的一个知名企业,招牌背后的历史故事不仅体现了对企业本身的尊重,也体现了对文字和文化的一种尊重。”与今天的招牌相比,那时的招牌往往由书法家亲手书写,每一块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价值。陈贤武表示,展览的第二部分让他联想到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两句诗不仅概括了第二部分“日常书写”的主题,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文字和文化的态度。“这也让我更加坚信,对文字的尊重其实就是对文化的自信。”
“在这次展览中,我们看到了多种形式的文献载体,如纸质文档、碑帖等,它们都围绕着书写的核心内容展开。”广东省岭海档案馆馆长李楷瀚说,这些文献直观地诉说着历史,无论是奖状上的姓名和毕业信息,还是其他各种形式的文字记录,它们都是会“讲话”的文物,是历史的遗留文化遗产。
潮州市艺成潮绣研究院院长林淳爽则结合以往的研究,对潮州的民间工艺书写进行了深入梳理,并总结出标记性特点。“民间书写广泛存在于潮州的各种工艺美术中,如木雕、金漆、彩瓷等。书写者通常是工匠,他们同时扮演着设计者、制作者和使用者的角色。在书写时,他们不仅注重内容和目的,也追求设计的美感和寓意。例如,祠堂照上的彩杖,上面标记着世家的称号、建村历史等,这些都具有很强的记事性和教育性。”
“药房场景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写者的娴熟技巧和系统的构图观念令人赞叹。通过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书写者的智慧和倔强气质,也再次证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潮州市文联副主席许利荣表示。
“当我们回到潮州本地的文化语境中,我们可以看到展览中的牌匾、灯笼、包装菜单等物品,都体现了潮州民间书写的包容性、草根性和趣味性。”潮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余史炎认为,这些文字不仅记录了生活,也蕴含了潮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愿望。
( 文:林楚楚)



▲此文章图文来源:中国侨网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全部
网友评论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

美国网友

潮汕景点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754-88485995

微信咨询
潮商网~潮情系五洲·商机通四海
返回顶部
×潮商网~潮情系五洲·商机通四海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5362309995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