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养武:坚守是最深情的诠释
来源:揭阳日报 发表时间:2017-11-22 11:18:00 浏览:次
林养武30多年来从未停止对雕刻艺术的钻研。
市工艺美术大师林养武,30多年前在父亲的引领下爱上了木雕艺术这份“传家宝”。数十年来,他从未停止对雕刻艺术的钻研,凭借高超的悟性和浓郁的艺术感染力,去刻画着心中那份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激情,赢得了同行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近日,林养武喜登“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光荣榜。他说:“能获这个殊荣我感到很欣慰。30多年来我的感悟只有坚守两字,为展现木雕艺术的魅力,传承民间木雕技艺,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承父业 刻苦中坚实技艺
林养武1965年出生于揭西县凤江镇。其父亲林行能是“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曾为人民大会堂广东厅雕刻木雕挂饰。林养武自懂事起便看着父亲每天对着木头敲敲打打,耳濡目染中喜欢上了木雕。在那个特殊年代,父亲刻出的作品多为工农兵人物和花鸟,还有部分是配合时代背景宣传而制作的作品,有时林养武会仿效父亲的作品用泥土捏出图形,虽然不算惟妙惟肖,但也常常换来父亲的称赞:“‘奴仔人’(小孩的意思),倒是聪明!”在林养武16岁初中毕业那年,父亲开始向他传授木雕技艺,从学绘画、磨刀、刀功,到执刀雕刻,包括木雕技艺的历史渊源,林养武得到父亲的身教言传,并在刻苦钻研中逐步坚实技艺。
1982年林养武被招进揭西县工艺厂当工人。“时隔2年多后因企业效益不太景气,有部分工友转行或分流。当时有许多亲朋劝我去另寻职业,我也曾思虑与徘徊,但最终没有放弃这份‘传家宝’,而且一坚持就30多年。”提起当年这段经历,林养武心中仍充满激动。
在父亲的支持下,林养武于1985年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他将传统与现代雕刻手法相结合,特别是注重与客户之间的了解,包括与其它地区木雕行业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木雕作品的题意和规格是按客户的需求设计雕刻。就拿挂图来说,我制作过最小的规格与火柴盒一般同,最大图幅是目前挂在普宁流沙一个客户家中的《郭子仪拜寿》。其作品横4.2米、高2米、厚0.08米。图中不单有60多个动态人物,还有凉亭假山、花鸟树木等景物的陪衬。”林养武说。
乐坚守 雕琢中精益求精
走进林养武工作室,便会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木雕的艺术殿堂。像挂图有历史人物和《梅兰菊竹》《八仙云游》《骏马飞腾》等,摆件有《五果馔盒》《狮子戏球》等,还有正在制作的祠堂门额牌匾和木雕驼墩,其作品布局神奇,疏密有致,刀法独特,每一件都无不透露出深邃的思考和精湛的雕刻工艺。林养武还先后担任揭西县棉湖佛祖宫、凤江凤湖祖祠的古建筑及木雕摆件的总设计和制作,参与泰国曼谷神龛的创作,其大部分木雕作品在省市比赛中也均获佳绩,受到同行和社会的赞许。
据林养武介绍,木雕制作工艺分选料、除湿、描形、雕镂、打磨和光面等6道工序,工具应用有雕刀、凿、刨、斧、锯、锉等约120多种,镂刻技法有沉雕、浮雕、圆雕、通雕和锯通雕5种。而木雕工艺是装饰与写实的结合,每个工序都要求精细,除了打孔可用电动,其它工序都必须用纯手工。行内人曰:“木雕劳力既费神,刀刀皆辛苦。”像林养武每天有时一站或蹲便是几个小时,有时为了设计图稿他还会熬到深夜,虽然辛苦与孤躁,但他快乐着,乐于坚守已成为他艺术人生的标签。
林养武现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师、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成员、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市雕塑院副院长。林养武表示,民间艺术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运用现代的审美意识,给艺术以新的活力,新的形象。雕刻传奇,演绎经典,超越自我、精益求精是他创作目标和理念,他将为弘扬传统技艺,繁荣我市特色文化贡献微薄之力。
![]() |
|
转载声明 我们所选编的内容(或图片)部分源于网络将尽量注明出处。 但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广泛性,不能确保与每位作者联系。如果您是相关内容的原创作者,欢迎随时联系小编认领。如您对我们的分享有异议,有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