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历史文化History

服务热线:0754-88485995 我们恭迎您的来电!

趣谈潮汕民俗用品——箶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箶(读ou5),旧时潮汕农家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用品,甚至可以说是民俗用品。郑雪侬先生的《新编潮州十五音》里头说“竹箶,家用也”。它是一种由竹篾编织而成,有浅沿的圆形平底器具。型号分大小,称大箶,小箶。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或叫匾(竹晒匾),或叫箩(晒箩、笳箩),或叫篮(薄篮、爬篮),叫法不同,形状也不一样,各有各的地方特色。

    箶在潮汕家庭中的用途极为广泛。它可以作为晒具。潮汕人民用它来晒种子,晒薯粉,晒草药,晒豆类,晒各种粮食、干货,主妇们还喜欢用它晒受潮的纸钱。东西晒完,就把它放于墙边,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是非常实用的器具。箶还可以作为盛具,盛放祭品,盛放各类极具潮汕特色的粿品,比如大家熟知的红桃粿,酵粿,发包,甜粿,还有冬至做的冬节丸。可以说,在潮汕,有粿的地方就有箶。少了箶,主妇们可能会找不到合适的盛具来盛放这些祭品。

    祭拜完毕后,祭品卤鸭卤鹅会被剁开准备吃掉。一刀下去,用力过猛的话肉会飞出去。如果用箶来安放砧板的话,肉就不会掉在地上沾满尘土了,而是掉在干干净净的大箶里。

    箶除了作为晒具和盛具之外,在潮汕人的婚礼中也是有大用途的。潮汕婚俗中,男方送来的聘金、首饰、喜糖、香烟等物,女方家都是先收下放在客厅八仙桌上的箶中,再返还一些。在新娘出嫁上轿前,家人在客厅地上摆上一个大箶,新娘站在箶上,由陪房的女性长辈用线为其挽面,并且还要做四句,如“挽条青,合大家;挽条红,合众人”(大家即为婆婆)。挽面完毕才可以出门。若是调皮的小孩坐在箶上面玩或故意踩踏,大人看到是要呵斥的,因为人们认为这样做的话长大会娶不到老婆的。

    箶的制成工序极为复杂耗时,它的制作需要经过选材、劈竹、破篾、编织、弓圈、组合等工序,常年进行制作的篾匠手上伤痕累累。做箶这种吃力赚不到多少钱的传统工艺将会随着老一辈篾匠的老去,渐渐失传。而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塑料制品或其他制品来替代箶。若干年后,箶将成为老物件,成为见证百姓生活变迁、城乡风貌更替的历史符号,我们想要看到箶,只能去民俗博物馆重温旧时的回忆了。


  转载声明
我们所选编的内容(或图片)部分源于网络将尽量注明出处。
但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广泛性,不能确保与每位作者联系。如果您是相关内容的原创作者,欢迎随时联系小编认领。如您对我们的分享有异议,有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联系电话:0754-88485995
  • 联系传真:0754-82553777
  • 联系邮箱:21042382@qq.com
  • 联系地址:广东省汕头市

 百度统计  粤公网安备 44050702000244号 经营许可证:粤B2-20090174 备案号:粤ICP备07012519号      免责条款

在线客服